如果从公德—私德的形式来看,李泽厚的主张无疑更注重公德,而认为私德最多有范导的意义而已,这种重公德轻私德的观念和近代以来的道德论的主导取向是一致的。
二、仁者爱人本质上是一种人道思想 在西周礼乐文化传统中,等级制度把不同的人限定在严密的范围只内,是不可能来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完善、人的理想、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属于人本主义范畴的思想观念的。《老子》又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说明无害人害物之心,而有爱人爱物之心,被爱之人之物必然会感而应之。[22]阐述了天地万物为一体,以及人对天地万物的责任。有了四心也只是良心的开端,还要扩而充之,推而广之,才会拥有完全的良心。人道思想;普世价值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其内涵非常丰富,范围非常广泛,几乎统摄着一切美好的德性。[21]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等到末日审判的时候,真主将要兑现他的绝对的公正:行善者受赏,作恶者受罚。[31]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智提出了批评,认为仁义等道德,非人性之本有,而是人为地强加的,违背了道法自然的规律,但并不反对仁,他所提倡的是无私爱的天地之仁和道家的圣人之仁。朱熹比较两国的风俗民情的不同,不过他认为这里道是先王之道,即王道。
他认为为政者一定要具有高尚的德行,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严格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遵守各种社会规范。相反,为政者没有仁德,国家就很危险,天子不仁,不保四海。六、天下大同——为政的最高理想 孔子理想的社会目标是大同社会,但是怎么走向大同?孔子认为循序渐进,先把国内的事情做好,再逐渐推到治理天下。故政治与教育同功,君长与师傅共职。
(《颜渊篇》)孔子对为政之德的这些要求,既有对传统德治的传承,也有自己的新见。而他所处的时代则是王道衰微,霸道兴起的时代。
关于齐鲁的差异,《说苑•政理篇》曰: 齐之所以不如鲁者,太公之贤不如伯禽。在西方文化当中,社会治道体系是以宗教与法律为主体,辅之以世俗道德教育,是形而上之谓道和形而下之谓器的二元分立。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治道层面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
他引用二程的话说孔子这一段话虽然浅近,当时的各诸侯国君果然能够做到,完全可以把自己的诸侯国治好。孔子对文武之道有独特的体认、阐发与传承。古人认为,北辰乃天之枢。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的主题是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经验,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里特别强调了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就阐明了传统以儒家为主的社会治理把德治、礼治和法治结合为一体的特点,值得我们重视。
为政者往往大权在握,眼前往往充满了各种诱惑,如果经受不住这种诱惑,稍加放纵,对自己约束不住,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
如果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大同社会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可持续发展。言二国之政俗有美恶,故其变而之道有难易。
(《论语·颜渊篇》)在古代,政字亦通正。近代论政治之功用者不外治人与治事二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如何具体落实德治?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道德礼义教化,尊五美,屏四恶。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日:‘富之。传统社会治理主要是以儒家为主,兼容道、法、墨等各家各派形成的综合性很强的社会治理体系,主要是以孔子德、礼、政、刑为总体构架的治理模式。
鲁一变至于道者,由小康变为大同也。那么,孔子心目中的大同之世是什么样子呢?在《礼记·礼运篇》,孔子描绘了人类社会最高理想蓝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第一美和第二美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政治观,是王道政治外王方面的表现。杨氏曰:上不敬则下慢,不信则下疑,下慢而疑,事不立矣。
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礼运》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此道正彼文所谓大道矣。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这实际上是说,孔子自觉地担当了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不需要什么人专门传授。
另外,中还有正的意思,与孔子一贯的政者,正也 (《论语·颜渊篇》)可以相互印证。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孔子家语·王言》也引孔子的话说: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凡是身居上位的人,都是百姓的表率。《论语·季氏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而鲁的治国模式从开国的伯禽模注重礼乐,为政仁厚,有王道之迹。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为政者若能做到这三点,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国家也会因此而强大。桓、管以尊王行仁,以攘夷行霸,对此孔子是肯定的: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顾炎武把齐变至鲁,鲁变至道与道(导)德齐礼,道(导)政齐刑对应起来,意思与朱熹差不多。但是,尽管王道衰微,诸侯争霸,而管仲、子产还能礼法合用,尊王攘夷可以说是春秋时代标示王霸共存的一个口号。
如其仁!如其仁!(同上) 这颇能说明孔子对以王道为理想,同时有限认可霸道的思想倾向。总之,虽然这里只有短短的107个字,但是它提纲挈领,向我们展示了一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大同社会的美丽画卷。
在当时,这一口号起过一定的实际作用,即对华夏共同体起过凝聚的作用,也对王道的急剧衰微提供过延缓的作用。孔子还把德、刑作为宽、猛两种统治手段,认为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交替使用。
世界经济的相互融合,世界文化的相互渗透,世界科技的相互协作,世界秩序的相互协调,都需要我们用同样一个友爱的声音表达——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要:本文对《论语》为政之道做了梳理,指出政者正也是为政的核心理念,正己正人,德风德草是为政的首要前提,民无信不立是为政的基本原则,徳礼为主,政刑为辅是为政的总体构架,王道政治是为政的理想模式,天下大同是为政的最高理想。